今天,一则“男子清华毕业后当保安”的消息被顶上了微博热搜,199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张晓勇,曾在广州某企业工作,后因父亲病重,他于2013年辞职来到湖南长沙一小区当保安,现为一名物业管理人员。被问清华毕业后当保安是不是“高射炮打蚊子”,他表示状元不一定要赚大钱,自己这么做是为了父母。
“清华”和“保安”两个词乍一看有着云泥之别,两个极具冲突的词放在一起马上产生了巨大的吸睛效果,让这一消息立马被顶上了热搜。以往此类型的新闻必然引发人们“大材小用”“辜负母校的培养”的感慨,但这次大家表现得十分理智,表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轮不到别人指摘。的确,没有人规定从清华毕业后就非得升官发财才算没给母校丢脸,相反,这些过去身居庙堂之高,现在却能安处江湖之远的名校学生,更是培养他们的母校之骄傲。
因为中国过去的“985”“211”项目,各高校间素来存在着一条天然鄙视链:985、211高校的看不上普通一本的,一本的看不上二三本的。虽然目前“双一流”取代了过去的985、211,但这些名校的光环从未消失,高校间的森严等级也从未被打破。尤其是从清华北大这样的“金字塔尖”出身的学子,一直以来就被这个社会贴上了“精英”的标签,他们自己也难免以此为荣,洋洋自得,踌躇满志,立志干一番大事业。名校毕业生的身份对他们来说既是一种助力,也是一副枷锁,他们生来比别人得到更多目光的注视,但他们踏出的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不能对不起自己名校生的身份。
而张晓勇这类人,同样沐浴在母校的光环之下,却没有把光环作为凭借或是束缚自己的镣铐,勇敢自信地选择了自己想要的人生道路,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为社会做贡献。正如张晓勇所说,不管是清华人还是北大人,都应该服务于社会。如此看来,他的母校没有教给他自负自傲,而是赋予了他独立自信的品格。清华出身的张晓勇不觉得赚大钱才是清华人唯一的生存方式,不受制于母校的框架,这本身已是清华之幸。
同时,张晓勇并不以做保安物管人员为耻辱,不觉得自己是“高射炮打蚊子”,也正反映了作为名校生对每个职业的尊重。过去,每当舆论为“清华毕业生卖猪肉”“医学生卖烧烤”这类新闻喧哗时,背后都隐含着一种职业歧视,人们普遍认为高材生不该做这些普通甚至“低端”的工作。而张晓勇面对这样的意见气候,依旧不觉得做保安是委屈了自己,可见清华毕业生的身份没有让他学会鄙视,大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厚德载物”。
清华应该以那些从这里走出去的科学家、企业家为自豪,但也应为那些从此地出发但安于平凡岗位的人感到骄傲。这个社会需要能造坚船利炮,能解宇宙之谜的“精英”,但也少不了扫街盖房的普通人。一所高等学府能为社会方方面面输送人才,能培养出这样一群独立有主见的灵魂,实乃大学之幸,国家之幸。
稿源:荆楚网
作者:汪婧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生代理 | 支付方式 | 网站地图 | 手机页面 | 友情链接
Copyright©1999-2018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10218183号 京ICP证161188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93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13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