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收入(GDP)核算有三种方法:即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其中,后两种方法比较常用。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
(一)生产法
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常驻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创造价值的一种方法,即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核算期内生产的总产品价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的增加值。公式为:GDP=总产出-中间投入。
(二)支出法
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支出(即最终的总售价)来计量GDP。在现实生活中,产品和劳务的最后购买者,主要是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和出口。因此,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经济社会(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1、消费支出(用字母C表示):包括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和劳务支出。
注:建造住宅支出不属于消费,而属于下面讲到的投资。
2、投资支出(用字母I表示):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固定资产的投资指厂房、新设备、新商业用房即新住宅的增加。存货投资指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注1:住宅是长期使用,向其它固定资产一样,价值是慢慢被消耗掉的,因而购买住宅是投资支出而不是消费支出。
注2:购买股票不计入GDP。因为购买股票仅仅是一种产权转移,并不是生产经营活动,购买股票对个人而言是一种投资,但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活动,经济学上的投资是增加或减少资本资产,即购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
3、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支出(用字母G表示):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如政府花钱设立法院、提供国防、建筑道路、开办学校等方面的支出。
注1:政府转移支付和公债利息等都不计入GDP。因为转移支付仅仅是把收入从一部分人或组织转移到另一部分人或组织,没有相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交换发生。
4、净出口(用字母表示X-M):进出口的差额。进口应从本国总支出中减去,因为收入流到国外去了,不是用于购买本国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出口应计入本国的总支出,因为收入流到国内,是用于购买本国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
因此,用支出法计算GDP公式为:GDP=C+I+G+(X-M)
(三)收入法
收入法是指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加总来计算GDP的一种方法,即把劳动所得到的工资、土地所有者得到的地租、资本所得到的利息以及企业家才能得到的利润相加来计算GDP。要素的收入从企业角度看即是产品的成本(包括企业利润),因而这种方法又叫要素成本法。
收入法核算的GDP应包括的项目
1、工资、地租、利息、利润。
2、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间接税是对产品销售征收的税,它包括货物税、周转税。这种税收名义上是对企业征收,但企业可以把它打入生产成本之中,最终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故也应视为成本。同样,还有企业转移支付(即企业对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帐),它也不是生产要素创造的收入,但要通过产品价格转移给消费者,故也应看作成本。
3、资本折旧。虽不是要素收入,但包括在应回收的投资成本中,是生产部门以折旧形式保留的收入。
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总之,在GDP意义上,一国的总收入、总支出和总产值是相等的。
例1:以下关系正确的是( )
A. GDP=C+I+G+(X—M)
B. 实际GDP=名义GDP/GDP折算指数
C. 国内生产净值=个人收入一个人所得税
D. 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解析】从支出法核算GDP,GDP=C+I+G+(X—M),所以A正确;从收入法核算GDP,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所以D正确;从GDP折算指数公式可知,B正确;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而国内生产净值=GDP-资本折旧。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 ABD。
例2:GDP是各国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下列哪一项包含在GDP内?( )
A. 出售旧车的收入
B. 支付200元给股票经纪人
C. 购买股票2万元
D. 以1000元卖出上个月9500元购进的债券
【解析】旧车是以前生产的产品,其应该计入当年GDP,所以A错误;C、D选项仅是所有权的转移,不是生产经营活动,所以C错,D错;支付200元给股票经纪人是为了实现股票买卖而实际发生的劳务支付,所以应该计入GDP。故选B。
例3:若某国某年度内个人消费量为4000亿元,私人投资量为1000亿元,政府购买量为600亿元,出口量为400亿元,进口量为300亿元,则该国当年GDP等于( )
A. 6300亿元B. 5900亿元?
C. 5400亿元D. 5700亿元
【解析】从支出法角度核算GDP,则GDP=C+I+G+(X-M)=4000+1000+600+400-300=5700.故选D。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生代理 | 支付方式 | 网站地图 | 手机页面 | 友情链接
Copyright©1999-2018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10218183号 京ICP证161188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93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130052号